第一章

Plan → Do → Check → Adjust

PDCA: 成功與否有一半是在Plan階段就決定了

沒有課題時也可以用PDCA

  • 成功: 為甚麼成功?
  • 不單是失敗要原因分析

Plan: 明確目標,再找出課題(problem, subtask)

Do: 分解成多個行動,落實方法,徹底執行

第二章 Plan

  • 階段1: 目標定量化
    • 達成日、定量化、適度具體化
    • 定量化: Key Goal Indicator (KGI)
    • 具體化: 最理想的時間設定是一到三個月左右
  • 階段2: 過濾與現狀之間的差距
    • 比較先前執行過的目標和現狀
  • 階段3: 思考如何彌補落差
    • 從目標回推,應該做甚麼?
    • 有沒有可以強化的優勢?
    • 有甚麼準備不足?
  • 階段4: 選出三個最重要的課題
    • 優先度 = 效果×時間×輕鬆度
    • 選一個效果最高的課題、一個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課題
    • PDCA是假設性思考,可事後調整
  • 階段5: 課題KPI化
    •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
    • 課題可有多個KPI,或多個課題共用一個KPI
    • KPI要可以頻繁檢視、成果可以數據化
  • 階段6: 思考達成KPI的解決方案
    • 大致方向
    • 課題有許多複雜因素:要分析現狀為何如此
    • 有解決方案就立即付諸行動,事後再檢視修正
  • 階段7: 賦與解決方案優先順序
    • 保留到這階段的都是nice to have以上
    • 保留最重要的一兩個KPI,捨棄的解決方案可能在日後復活
  • 階段8: 將計劃可視化

確認高階PDCA、不做無謂的PDCA、投入資源

OKR: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

  • 推動業務時,有明確目標(objectives),也強調達成目標時的最重要數據(key results)

第三章: Plan應用篇

如何plan = 因數分解,決定深度和速度

  • 列出構成目標和現狀的因子
  • 找出遺漏、瓶頸、KPI

  • 重點1: 提高抽象度之後進行分解
  • 重點2: 樹狀分析探究到第五層
    • 樹狀分析: 反覆追究Why和How
    • 目的: issue具體化
  • 重點3: 第一層徹底地進行MECE
    • 第一層要盡力精準
    • 每一層都MECE會很耗費時間
  • 重點4: 不知如何切割時用「程序」來區隔
  • 重點5: 簡單的課題以「質×量」來切割
  • 重點6: 文字化
  • 重點7: 用mindmap

第四章: Do

將行動分為Do和To do

  • 簡單或緊急的會立刻to do

可能遇到的問題:

  • Plan本身是失敗的
    • 沒有plan,不知如何做,做甚麼
    • Plan粗糙,知道重點,但沒有解決方案
    • Plan無用處,了解issue和解決方案,但不能執行
  • Plan沒有落實到任務層級
    • 計劃潰散,任務太大或太細微,不易處理
  • 害怕失敗
    • 害怕而沒有行動

Do分五階段

  • 階段1: 將解決方案變為Do
    • 抽象的解決方案會變成多個Do
    • 具體的解決方案本身就是Do
    • Do可以是完結型(one-off)或持續型(on-going)
  • 階段2: 為Do分優次
  • 階段3: 定量化
    • Key Do Indicator (KDI): 可以執行到甚麼程度(看量不看質)
    • 結果(KDP)無法預期和控制,但KDI可以確忍
    • 完結型的Do: 數據目標,以量計算
    • 持續型的Do: 追蹤一段時間內達成率
  • 階段4: 將Do落實為To Do
    • 將Do細分到可具體執行的層級
    • 6W3H: Who, Whom, When, Where, What, Why, How, How many, How much
  • 階段5: 確認to do進度
    • 在下一次檢視階段確認KDI進度
    • 一天一次或一周一次
  • 第五章: Do應用篇

最理想的狀態是維持在適度忙碌的學習區

  • 方法: 適度調整工作量

一旦成為領導者,就無法專心在自己的工作上,還必須執行高階PDCA。

壓力層級: 舒適區Comfort Zone ⊂ 學習區Learning Zone ⊂ 慌亂區Panic Zone

  • 舒適區: 成長 = 跳脫舒適區
  • 學習區: 適度忙碌的學習區,最理想的狀況
  • 慌亂區: 過度忙碌而進入慌亂區,生產力反而會急速下降

時間管理三大原則:

  • 捨棄: 清點現有的DO,將無用的do捨棄
  • 置換: 如果沒有新的Do,就用重要、緊急矩陣進行比較,加以置換
  • 壓縮: 還是沒有新的do進來時,就重點式地重新檢視每日的例行工作,將時間壓縮
    • 縮短例行工作時間,例如用罐頭回應覆電郵

重要、緊急距陣: (From Covey, “7 Habits”)

  • 縱 = 重要度: 前兩名 vs 其他
  • 橫 = 緊急: 不滿三個月 vs 超過三個月

|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|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| | I: 重要、緊急 | II: 重要、非緊急 | | III: 非重要、緊急 | IV: 非重要、非緊急 | |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|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|

  • I: 重要、緊急
    • 評估是否可委託他人代辦
  • II: 重要、非緊急
    • 將來可望有重大回報的項目
    • 持續進行的do
    • 盡可能保留,檢討如何架構化
  • III: 非重要、緊急
    • 他人強烈要求自己可有可無的事
    • 評估是否能夠獲得對方的諒解
  • IV: 非重要、非緊急
    • 率先去除

執行重要、非緊急事項的方法:

  • 將學習項目融入生活中
  • 強制轉換到緊急領域,強逼自己設定一個時間點做出成果

第六章 Check

檢視的對象: KGI (目標達成率)、KPI (次目標達成率)、KDI (行動計畫達成率)

  • 找出順利和不順的原因

失敗的模式:

  1. 埋頭苦幹不做檢視
  2. 只做檢視的形式派: 如果計劃精確度低(沒有KPI)、執行隨便(沒有KDI),開會也達不到 檢視的效果
    • 長時間做報告
    • 論點模糊
  • 階段1: 確認KGI達成率
    • 檢視頻率: KDI (每周) > KPI > KGI (每月)
  • 階段2: 確認KPI達成率
    • KPI已量化,容易測定
  • 階段3: 確認KDI達成率
    • KDI = 能否按預定計劃行動
    • Check的大部分時間是在KDI檢視
  • 階段4: 找出無法完成的原因
    • KDI: 反覆問why
      • 時間是否充足?
      • 為甚麼花了時間卻達不到目標?
      • 執行過程中出現了甚麼問題? 做法有問題? 目標過高? 低估所需時間?
      • 為甚麼沒有足夠時間? 太忙碌? 為甚麼太忙碌? 沒有工作動力?
    • KPI:
      • 沒有採取行動(KDI未達成)
      • Do不足
      • 課題遺漏(通常因橫向視野不足,看不到真正原因)
        • 看不見的課題:
          • 人: 執行者的手段、能力、態度
          • 情報: 情報正確度、新鮮度
          • 地區: 地區文化習慣、民族性
          • 日期時間: 時區、繁忙期、季節性活動、民俗日
          • 目標: 業界、年齡、性別、地位、理念
          • 溝通: 溝通方法、印象、說服力、信心、心理
        • 計劃者多半沒能實際掌握執行者的行動
      • 因果關係有誤(KPI-解決方案-Do-KDI之間某環節關聯不足)
  • 階段5: 找出成功的原因
    • 修正不好的地方,亦要擴大優點
    • 「料理食譜化」: 將分量和步驟寫下來

失敗後有所發現: PDCA cycle有可能從C開始

第七章 Adjust

P: 決定目標、思考課題、設定KPI、思考解決方案

  • 輸出: 目標(KGI)、課題(KPI)、解決方案

D: 思考將解決方案更具體化的Do、設定其KDI、落實、執行更具體化的To do

  • 輸出: Do、KDI、To do

C: 檢視KGI、KPI、KDI找出失敗和成功的原因

  • 輸出: 達成率、失敗原因、成功原因

A: 根據檢視結果思考調整方案,與下個循環串聯或中止

  • 輸出: 調整方案

調整的四種可能性:

  • 目標層級調整
  • 計劃需要大幅度檢視
  • 解決方案、do、to do層級調整
  • 不需要調整

  • 階段1: 根據檢視結果衍生出調整方案
    • 檢視 = KPI/KDI的達成率、失敗原因、成功原因
    • Case 1: 目標層級的調整 - 課題中止、課題變更、課題追加
    • Case 2: 目標的大幅度檢視 - 例如從開源改為節流
    • Case 3: 解決方案/do/to do層級的調整
      • 排除已結束的任務或效果差的解決方案
      • 追加其他解決方案,調整優先順序
      • 最初計劃精準度高,所以P本身不變,下一步驟直接跳到D
    • Case 4: 不需調整
      • 已經有成果,下一個循環可以用同樣的KDI行動
  • 階段2: 決定調整方案的優先順序,鎖定該做的事
  • 階段3: 串連到下一個循環

檢視和調整階段常見的錯誤:

  • 見異思遷: 不斷改變做法
    • PDCA要求最低限度的假設設定、檢視期間、行動結果
  • 專注在錯誤的事物上
  • 意見無法統一
    • 應採用一種方法,另一種作候補,而非兩種方法的折衷
  • 課題的轉嫁
    • 組織中的責任分工不明
    • 大企業的毛病: 沒有人可以下合理的判斷就不會有人努力工作
  • 過程的可視化不完全
    • 可視化 = 減少質疑
      • 持續 = 在做同樣的課題?
      • 變更 = 產生疑惑?
      • 追加 = 涉及的領域太寬?
    • 變更過程要公開,避免部屬不滿

第八章 Team work

PDCA十要點

  1. 利用因數分解來建立精準度高的假設
  2. 以假設思考和Lean思考運作: 情報不足,先動手做,課題就會浮現
  3. 養成從影響較大的課題著手: 從KGI回推,從最有效果的課題開始做
  4. 有新行動創意時要立刻任務化
  5. 行動目標數據化: 定立KDI
  6. 每天進行TODO進度管理
  7. 經常檢視
  8. 分析原因時要拋開執念: 進展不順時要質疑假設
  9. 迅速串連下個循環: 減少時間損失
  10. 同時運作多個小PDCA比全力運作一個大PDCA更快有結果

Source: https://images-fe.ssl-images-amazon.com/images/I/41HKuoORgFL.jpg

半周會議: 三天一次,每次三十分鐘

  • 半周為頻率來改變計劃
  • 避免擱置問題太久

進度可視化: p.203

  • 全公司都和道每個人的預定計劃,激發責任感
  • 共有行動計劃,不需要在會議上說明
  • 可以追溯過去,有助後來者學習或善後
  • 不宜過份細緻,以免窒息員工導致動力下降

收集「發現」: 改善方法、業務反省、其他地方學到的知識、最近的新事物

指導:

  • 面對問題時:
    • 你認為課題是甚麼?
    • 被甚麼絆住了?
    • 打算做哪一個?
    • 如何安排優先順序?
  • 提問方要注意:
    • 不要咄咄逼人
    • 不要用直接式問法
    • 不要因為對方的答案有破綻就全盤否定
    • 不用擔心沉默,沉默是思考的時間
    • 避免提出可以用Yes/No回答的問題
    • 提出立場中立的問題,以「那個有甚麼效果?」來取代「真的有幫助嗎?」
    • 不要打斷,但要傳達事實「我覺得話題已經偏離,還要繼續嗎?」
  • 橫向擴展:
    • 想過其他甚麼方法嗎?
    • 如果有其他三種選項,會是甚麼?
    • 如果還有三個,會是甚麼?
    • 如果讓你去做,你會怎樣選擇?
    • 如果你是社長,你會如何思考/行動?
    • 如果還有一個未檢討的課題,會是哪一個?
  • 縱向挖掘:
    • 針對XX,你能具髒地說出來嗎?
    • 如果把XX分解成三個,會怎樣?
    • 能再繼續分解嗎?
    • 你認為為甚麼會變成XX?
    • XX的結果代表甚麼?

Source: https://images-fe.ssl-images-amazon.com/images/I/51DnoRuQIjL.jpg

Source: http://tomitazuu.com/wp-content/uploads/e0a3032add5982a6a2b1519fc99e1a4b.png

Charts:

Bibliographic data

@book{
   title = "鬼速PDCA工作術",
   subtitle = "40張圖表做好時間管理、減少錯誤、創造獲利,3天快10倍",
   author = "富田和成 and 陳惠莉",
   year = "2017",
   publisher = "三采文化",
   isbn = "9789863428916",
}